中医体质辨识仪在“治未病”中地位
2. 1 国家推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成立了“治未病”工作领导小组,并设有办公室,“治未病”健康工程在全国逐渐有序展开,体质辨识的内容被纳入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中[6]; 在2008 年“首届‘治未病’高峰论坛”上,卫生部部长王国强指出: “现代采用体质辨识及干预等,都是‘治未病’在预防保健中的具体应用,充分展示了中医‘治未病’的恒久魅力”; 中医体质辨识仪《“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地位; 《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 ( 2017 - 2025年) 》中提出要坚持预防为主,强调要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 《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指出,要加快发展预防保健服务,推进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在二级以上中医医院设立“治未病”科室,在乡镇卫生院、卫生所、妇幼保健院、养老院等机构开展“治未病”服务。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 “要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坚持预防为主,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共计 235 家“治未病”中心,建立了体质辨识中心,为“治未病”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抓手。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体质与“治未病”研究院院长王琦教授[7],在国家中医体质与“治未病”研究院成立的讲话中提出,中医体质与“治未病”研究要实践“三个必须”。
必须对接生命科学前沿; 必须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 必须以人为本,以绿色、健康、智能为引领。中医体质辨识仪还指出,研究院要实行“五个整合”、形成“八位一体”、做到“七个产出”、实现“三个对话”,国家的大力支持对推进中医“治未病”健康医学走向国际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 2 科研与临床机构的应用情况 以中国知识基础设 施 工 程 ( 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 数据库为例,采取高级检索方法,以“体质”“治未病”为主题词进行检索,检索到 1994 年 1月至 2018 年 1 月发表文献共 495 篇。对其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发现: 发文总体趋势从开始呈波动上升趋势,以 2017 年发文数量最多,共计 90篇; 研究层次主要集中在工程技术、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大众科普、行业技术指导四个方面; 发文作者位居第一位的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教授,发文量12 篇; 发文机构位居前 5 位的分别是北京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 有 15 篇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有 8 篇获得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973 计划) 的资助; 文献研究的学科分布主要集中在中医学、医药卫生方针政策与法律法规研究、儿科学三个方面; 文献来源于 30 余种期刊,位居前三位的分别是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中国中医药报、中华中医药杂志。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发现,把体质与“治未病”相结合进行科研与临床应用的研究越来越多,其应用方面不仅集中在健康管理和亚健康方面,还广泛涉及各临床学科,治疗手段包括食疗、膏方、针灸等。在“治未病”的过程中,体质因素越来越受到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