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体质辨识仪中医研究40年回顾与展望
中医体质辨识仪中医体质研究自1978年至今已走过40年的光辉历程。40年来,中医体质辨识仪中医体质学经历了学说的提出—学派的形成—学科的建立3个标志性发展阶段,在6大理论创新、3大技术创新、4大转化应用、2大学术平台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1中医体质辨识仪中医体质研究40年回顾
1.1理论创新
1.1.1构建中医体质辨识仪中医体质理论体系,创立中医体质辨识仪中医体质学新学科王琦对中国人群体质个体差异现象进行了定义性的表述,形成体质、体质学、9种体质等基本概念。提出“体质可分”“体病相关”“体质可调”3个基本命题,与“生命过程论”“形神构成论”“环境制约论”“禀赋遗传论”4个基本原理,以及体质形成、体质分类、体质演变、体质的发病4个基本规律[1],从而构建了中医体质辨识仪中医体质学的理论体系。
1978年王琦、盛增秀明确提出了“中医体质辨识仪中医体质学说”的概念,并于1982年主编出版了中国部中医体质辨识仪中医体质学专著———《中医体质辨识仪中医体质学说》[2],该书的出版,奠定了中医体质辨识仪中医体质学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标志着这一学说的正式确立,并受到中医学术界广泛关注与肯定;2011年中医体质辨识仪中医体质学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学术流派研究课题组列为当代中医学派之一,王琦是学派代表人。“王琦名老中医体质辨识仪中医体质学术流派研究”获得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2012年中医体质辨识仪中医体质学被列为中医学二级学科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
王琦主编的《中医体质辨识仪中医体质学》[3]被列为中医高等院校创新教材,进入高等中医药院校应用。体质研究成果被写入《中国医学通史》、《中国大百科全书》、《健康首都辉煌60年—100件大事》、《百年中医史》。中医体质辨识仪中医体质学科被载入《中国中医药学科史》。
1.1.2构建中医未病学理论体系,承办中医治未病高峰论坛王琦主编出版的《中医治未病解读》获得“新中国成立60周年全国中医药科普图书著作奖”一等奖,为中医“治未病”进行学术普及。主编《中医未病学》[4]创新教材,系统构建了中医治未病理论体系。《中医治未病发展报告》的发布,为治未病政策制定与实施提供了参考依据。自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以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多次文件中将中医体质辨识仪中医体质辨识作为中医治未病、公共卫生服务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工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