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体质辨识系统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内涵与外延
学科内涵,是指构成学科的全部特征,能反映学科的特性和本质,使其区别于其他相关学科;学科外延,是指学科对应的可感知,或可想象到的任何专业知识领域的总和。
1.中医基础理论学科的内涵
(1)中医基础理论学科的研究对象中医基础理论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以人为本”,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人体内部的形体、精神的高度和谐,重视养生在维护健康方面的作用;人体在疾病状态下的正气的主导作用包括白稳态、白调整、自修复以及邪正盛衰的动态变化,以及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的“治病求本”的境界。
(2)中医基础理论学科的认识论中医基础理论学科以象思维、系统思维、辩证思维作为原创思维方法,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基础——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注重宏观观察,主张整体联系,强调功能特点;并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的知识体系,形成古今结合、东西方文化相互渗透的认识方法。
(3)中医基础理论学科的研究内容中医基础理论学科的研究内容,是关于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相关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规律的知识体系。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气论、阴阳、五行、藏象、精气血津液、经络、体质、病因、病机、养生、预防、治则和五运六气等内容。
2.中医基础理论学科的外延
(1)中医临床诊治的基本原理临床各科中所包含的对疾病与证候认识的沿革、疾病与证候相关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研究等,属于中医基础理论学科的外延。从临床实践出发,在实践中提升和创新中医基础理论,又回归临床实践,对中医理论体系学术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中药方剂的基本理论中医药学一脉相连、血肉相关,中药的性味、归经、升降浮沉理论,方剂的配伍、作用原理等皆来自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体系,只有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才会发挥中药方剂防治疾病的大效能。
(3)中医学术流派和传承从《黄帝内经》时代肇端,至宋金元时期、明清时期的中医各家学术流派,诸如“医经派”“经方派”“脾胃论”“相火论”“邪气发病”“温疫论”“瘀血论”等,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对推动中医基础理论的突破和创新做出了巨大贡献。
(4)多学科领域的交叉《黄帝内经》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底蕴,吸取天文、历法、物候、数学等当时先进的自然科学技术精华,与中医学理论和实践结合,堪称楷模。现代,引进多学科的理论体系及其研究方法,有效应用于中医基础理论的学术创新,促进学术进步,是中医基础理论科学研究的必然途径。二、中医基础理论的传承与创新中医基础理论的传承和创新,是国家医疗卫生保健事业、中医药学术发展和现代化、国际化的重大需求,是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传承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和实践是学术创新的基础,创新要体现中医药学的优势与特色。以“继承与创新并重,中医中药协调发展,现代化与国际化相互促进,多学科结合”为基本原则,推动和促进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