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体质辨识仪科室的服务内容与方法
1.中医体质辨识仪的服务内容与方法
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09年中文)》的要求,在“治未病”理念指导下,按照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治未病”原则,能在健康档案中记录中医体质辨识内容;能运用“治未病”的技术与方法针对不同体质居民指导养生保健,并在健康档案中记录。积极运用“治未病”知识和中医药知识,在饮食、情志调摄、食疗药膳、运动针灸等方面,对社区居民开展养生保健知识宣教等中医健康教育;为老年人提供养生保健疾病防治等健康指导;为妇幼人群开展妇幼保健、生殖保健和孕期、产褥期、哺乳期保健服务;以“治未病”理念为核心,针对高血压、2型糖尿病等慢性患者进行系统维护的健康管理服务,针对个人健康状态,管理个体健康状态风险,同时对社区主要危险因素进行行为干预;积极参与传染病的预防工作,为社区居民提供中医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2.未病先防(无病先防)未病先防,又称无病防病无病先防。是指在人体未发生疾病之前,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体质,颐养正气,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同时能动地适应客观环境,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做好预防工作,避免致病因素的侵害,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1)在疾病易发季节,对易感人群开展未病先防服务,提高社区居民健康水平。方法有:中药香囊袋、艾叶燃熏板蓝根等中药煎水服用等。
(2)对孕产妇人群运用中医药知识开展“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根据孕期、产褥期、哺乳期提供饮食起居和食疗指导、保健操、产后心理辅导等。
(3)对脾胃虚弱人群开展节假日前后的脾胃调理。
(4)四时养生,四季调神。
(5)中医健康教育。举办中医预防保健讲座免费发放“治未病”民谚歌谣养生格言,对亚健康人群提供涵盖养生保健、食疗药膳情志调摄、运动功法和体质调养等内容的中医健康教育处方。
3.既病防变
既病防变,是指当疾病出现后应尽做到早诊断早治疗,力求将疾病在早期阶段治愈,严防疾病恶化和并发症(继发症)的发生。
(1)对社区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恶性肿瘤和骨关节疾病等)开展“治未病”服务联动干预模式,方法有:药物养生、推广中医药膳食疗保健、制定不同疾病群的食疗处方;按照社区人群不同年龄段划分,为其提供独具特色的中医养生保健方案,包括基本调治原则和具体养生方法等。
(2)对急慢性传染病(如急、慢性肝炎等)开展预防性治疗,运用中医药技术延缓疾病发展,预防并发症发生。
4.痰后防复
痰后防复,指患者疾病初愈后,仍应该采取综合性措施加以调摄以防病症再次发生。
(1)在社区开展中医体质辨识仪服务包括:对中风后遗症患者、残疾人的康复养生、针灸养生、推拿按摩及经络养生;对肿瘤患者、放化疗患者实施养生干预,预防疾病复发。
(2)冬春季节过敏疾病发生率高,按“冬病夏治”理论运用药物、艾灸、针灸等治疗手段,对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鼻炎等疾病进行预防性治疗。方法有:冬病夏治三伏贴、中药熏鼻咽喉、中药穴位敷贴、冬令进补、食疗药膳和气功导引等。
(3)对精神心理疾患者群开展中医心理辅导,预防疾病复发,方法有体质调摄、音乐疗法保健功法等。
5.“治未病”预防保健常用技术与方法
(1)包括一般针刺疗法、艾灸疗法、火罐疗法、敷贴疗法、刮痧疗法、小针刀、针挑、导引和推拿疗法等中医非药物疗法以及熏洗、熏蒸、热熨、药熨、膏药、中药吹鼻、中药离子导入等中医药方法。
(2)中医“意疗”即心理治疗,应用中医理论对患者情绪与精神障碍以及某些躯体性疾病进行治疗。
6.中医体质辨识仪的健康档案中治未病信息化
通过自主研发的中医体质辨识仪适合社区应用的“治未病”电子操作平台——居民健康自测系统,进行体质辨识对居民进行个体化健康干预。
(1)中医专档,包括一般情况(主诉、既往史、过敏史、家族史),整体状况(望神、望色、望形),现在症状(睡眠、食欲、口味、大便、小便)、情志(性情、性格)、心悸(有、无),舌诊、脉诊、疾病或体质辨识,中医调护要点等内容。
(2)中医宣教主要是对常见的一些疾病开展相应的宣教策略。
(3)“治未病”的中医内容,其中预防包括:饮食、起居和其他3部分。中医体质辨识仪包括:生活调摄、运动疗法、药膳食疗、中医适宜技术的运用。康复包括:心理康复、门诊康复、社区康复、体质康复和家庭康复。健康教育包括:发放健康处方、门诊宣传。
(4)中医处方包括中草药信息和中医药信息等。